在红军25军纪念馆里,躺着这样一张字迹斑驳、微微泛黄的借条,凑近看你大概能读懂其中的意思,这是一张曾经红军战士向百姓借粮的借条。
或许你会疑惑,为什么要将借条存放在纪念馆里呢?当你知道这个小小的借条背后的故事的时候,才会明白它背后的主人公的无私奉献,才会明白它背后承载的是革命时期宝贵的军民鱼水情,才会明白它背后是三代人的承诺的传承。
2007年,家住在河南的一名老农李明山,由于家中的老房子久经多年没有翻修过,已经破旧不堪,于是他决定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动工翻修老房子,他请来了当地专业的建筑队,决定将房子里里外外、上上下下修缮一番。
一天,他闲着没事,想上屋顶看看瓦片还有多少能用的,好筹备一下材料,就在他爬上屋顶翻看瓦片的时候,却意外发现了一个铁盒子。
老农百思不得其解,是谁放了这么一个盒子在上头呢?光看盒子外部已经锈迹斑斑有些年头了,带着满心的好奇,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它,接下来的画面,更加让他惊讶了,里面居然是一盒子弹。
展开剩余87%要知道,平常人能见着子弹都是稀奇事,更别说收藏这么一大盒子弹了,此时的老农又好奇又有些心有余悸,毕竟这个东西不是个好东西,他生怕被别人发现了,于是就偷偷找了个地方研究了一番。
他拿起其中的一颗子弹,发现很轻,虽然以前也没接触过子弹,但是从电视里大概也了解过一些,一般子弹里面都装满了火药,会比较沉。
于是他又拿起来摇了摇,发现好像里面没有东西,好奇心越发促使他想探个究竟,他想办法打开了子弹壳,发现里面藏着一张已经泛黄的纸条。
打开来一看,虽然字迹已经斑驳,但是依稀能读懂,是一张借粮条,上面写着“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苞谷五斗、食盐叁斤,落款人:公农河军手枪连,时间:甲戌年冬月十三,上面还有红军的印章”。
这下老农忽然明白了,原来这就是奶奶当年弥留之际和他们说的红军的借条。
当年奶奶临终之时,曾把他的几个孙子喊到床前,和他们讲述了自己帮助红军的故事。
说到借条,奶奶也和他们再三叮嘱,不可以拿它去乡政府换取钱财,只是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告诉他们借条的下落。
甲戌年,也就是1934年,那个时候正值国内内政以及日本侵略的动荡时期,内外交困之时,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,于是红军毅然决定北上,实施战略转移。
那个时候的中国饥寒交迫,别说普通人家了,就是军队里的将士更是面临着粮食的难题,农村里的农户处境更是艰难,很多被饿死的、冻死的都不在少数。
1934年12月2日,红军25军的将士们正在马不停蹄地赶路,由于前几天下了几天几夜的大雪,将士们行走在路上异常艰难,单薄的衣服顶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,加上持续地赶路导致的饥饿,将士们已经精疲力尽,再这样下去只会冻死、饿死在这大雪地里。
没有办法,他们决定在下面的村庄里,也就是兰草高河村暂作休息。
村民们看到这么多带着枪的士兵往村子里赶来都吓坏了,于是村民们都拖家带口,携带粮食与被褥躲到了后山上,生怕自己被抓。
在这其中有一位中年妇女,由于年幼时遭遇了旧社会的缠脚,行走不够利索,就没来得及上山去,索性就留在了家中,这位妇女就是李明山的奶奶项小翠。
独自留在家中的她家门紧闭,生怕士兵发现了自己,一个人心惊胆颤,大概隔了一天左右,中午正在睡觉的她,听到了门外传来的断断续续地敲门声,还有叫喊声。
她开始有些慌了,担心士兵破门而入,又害怕开了门直接就把她抓了,沉默了许久,她发现这些士兵只是很礼貌地敲门,并没有粗暴鲁莽的行为,于是她大胆地开了门。
一开门,红军战士就向她问好,同时表明了自己的身份,由于天气原因,不得不暂时借住在此。
项妈妈一听是红军高兴坏了,看着衣衫单薄、疲惫不堪的士兵们,她连忙将他们邀请到了家里,只见红军战士们一进门就拿起扫帚、铲子,把院子里的积雪扫得一干二净。
项妈妈连忙进屋子给红军们烧了热腾腾的开水,然后就急匆匆地上山去,喊乡亲们下山来,告诉他们是帮助穷苦老百姓的红军来了,不是什么坏人,乡亲们一听也赶忙往家里跑,看看有没有需要自己帮忙的地方。
到了快吃饭的时候,战士们就在院子里支起了火,然后煮了一大锅的稀饭,说是稀饭其实都算不上,因为只有半磁钢米,每个将士最后只能分到一碗,其中的米粒也是少得可怜。
项妈妈看着心疼不已,将士们在外为国家、为老百姓打仗,都是五尺男儿吃这么点怎么能填饱肚子呢?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家仅剩的70斤玉米,给士兵们做了些玉米粥、馒头、大饼之类的,还用腌菜给士兵们煮了一大锅腌菜汤,他们这才吃上了一顿热乎饭。
吃过饭后,她又领着士兵们来到了家旁边的牛棚,虽然环境不怎么好,但总比空荡荡、四处漏风的院子要强,棚子四周上下还有墙可以挡风,士兵们也不至于受冻。
安顿好了之后,她又去找村民借了一些闲置的被褥、衣裳给将士们,将士们一时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,眼里充满了泪水,纷纷站起身来,紧紧握住她的手。
她说:“我的儿子早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,死在了军阀混战的战场上,现在你们就是我的儿子们,你们在外保护我们,为我们出生入死,你们是我的好儿子,我们应该感谢你们。”
说到动情之处,项妈妈一激动就晕了过去,战士们连忙把她扶上床,然后烧了些热水,用热毛巾敷额头。
醒来后,战士们一个个地对她说:“项妈妈,我们都是你的好儿子,我们红军就是为你们服务的。”
项妈妈一时间热泪盈眶,连声说道:“好,好,好。”
大概半个月之后,天气逐渐转好,温度也逐渐上升,于是红军们也准备整顿出发了。
短短半个月的相处,他们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项妈妈虽然舍不得他们走,但也知道他们有大事要去做,于是压抑着自己的不舍之情,把家里仅有的三斤食盐硬是要给他们。
红军们心中明白,不可以白拿群众一针一线,但是也不想辜负了项妈妈的热情,于是一位年长的老干部说道:“项妈妈,您的好意我们都知道,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军队纪律,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,因为我们是为老百姓服务的,东西我们可以收下,但是也得给您写个欠条,目前军队的处境相对困难,将来我们一定一一奉还。”
项妈妈看到大家收下了,这才安了心,临走之际,大家和她一一告别,纷纷说道:“我们也舍不得您啊,但是我们没有办法,任务在身,将来等日子好过了,没有仗打了,我们一定回来看你,我们永远是你的好儿子。”
偶然的一天,项妈妈在路上看到了一盒空子弹盒子,想拿来做个纪念,于是便收藏了起来,后来又把那张珍贵的借条小心翼翼地塞进了空子弹盒子里,然后放在阁楼屋顶上的瓦片下,她想把这段珍贵的记忆埋藏在心里,盼着红军战士再次归来。
项妈妈之后也从来没有向其他人谈起过这件事,后来战争结束后,新中国成立,许多人都拿着欠条去找部队换取了粮食和钱,但是项妈妈却始终没有这样做,而是把这件事深深藏在了心底。
因为她觉得帮助红军是自己应该的,因为她相信红军可以带给他们生活的希望,他们坚信我党可以带给他们更加美好的生活,使他们摆脱贫穷、欺压。
老农想想奶奶曾经做过的一切,感动不已,他为奶奶当年的无私奉献、不求回报的精神感动,也为当年红军和百姓之间浓厚的军民鱼水情而感动。
如今,这张满载着情谊的借条找到了,他自己内心也无比坚定,将义无反顾地将这份承诺、这份情谊传递下去。
老农找到这张年代久远、意义重大的借条之后,一些图谋不轨的人竟然想要拿几万块钱将其买走,想要换取更多的财富。
要知道,几万块在那个时候可不是小数目,很多家庭一年都挣不到这么多,更何况对于农村的老农李明山来说,更是天文数字。
借条的消息渐渐传开,找他的人络绎不绝,甚至出现了堵门的情况,老农不仅不为所动,甚至还将他们都赶了出去。
最后,他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,就是将借条无偿地捐献给红军25军的纪念馆,这样不仅将奶奶和红军的这份情谊能够延续下去,供后人参观纪念,同时还能打消这些人的想法。
这张尘封三代才问世的小小借条,在泛黄的纸片上承载的是那个时代沉甸甸的名字,承载的是字字千金的情谊,跨越万水千山,将人民和红军的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如今它的出现又似乎是代替了红军和当时的项妈妈,一同见证了这如今的盛世,这和平盛世也最终如他们所愿。
生于这盛世的我们,有幸能够见证这份跨越了世纪的情谊与誓言,也应该更加努力走好新一代的“长征路”,才能不负当年先辈们的付出与牺牲。
发布于:天津市